业内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新闻

读者不买书的18个理由:做书一定不能触犯的读者心理学(下)

13 拒绝“编著”

        “我有一个宝贵的经验,凡是‘编著’的图书,都不值得一读,更不值得你花钱去买。”

        “我也从不买‘编著’的书,但如果作者是西方人,且专业头衔看起来还够分量--这种情况除外,因为我觉得西方国家的博士含金量还可以。”

        编客支招:“编著”未必没有好书,但在许多情况下,“编著”的确是等同于“攒书”,等同于东拼西凑改版权,等同于质量低劣。难怪读者对“编著”反感。

        出版机构在出书时,还是要严格把关,减少低劣“编著”类图书的存在。如果有可能的话,把“某某编著”改成“某某主编”,效果会好一点。

14 数字阅读冲击

        “有些书本来是挺喜欢,应该买的,但能看电子版,就不再买了。”

        “会习惯地搜一下看有没有电子书,如果有,就不花钱买实体书了。”

        “惭愧地说,这两年下单之前会习惯搜一下电子书,如果搜到了还买,多半是因为感情因素了。”

        “我看电子书并不是因为它免费,而是因为它方便。虽然还是比较喜欢纸质实体书的感觉。但由于外出时带着不方便,所以还是偷懒,下载电子书便于携带。许多电子书我其实是付了费阅读的。”

        编客支招:的确,数字阅读对实体书销售造成了很大冲击。数字阅读不仅方便,而且省钱。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习惯了看免费的电子书,就不愿意再花钱买实体书了。

        不过也不必过于仇视数字阅读,起码我自己就有过多次先看了电子版,然后买下作者所有作品的经历。另外,数字阅读的读者与实体书的读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我们完全可以将一本书同时出实体书和付费的数字阅读,以扩大读者群,增加利润。这已经让许多出版人获益了。

        当然也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以聚拢人气,但是要保证一点,不要把所有内容都公布在网上。最起码,一部长篇小说,最后的三分之一部分,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网上公布出来的。

15 出版方的品牌

        “某社出了一套‘汉译经典’,我直接无视。我觉得它有仿商务社的‘汉译名著’之嫌。不过后来发现,这套‘汉译经典’做得还是不错的。”

        “有些书,肯定是要挑出版方的。也就是挑品牌。比如财经书会挑中信出版社和蓝狮子的,人文书会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三联书店,古籍学术书会挑中华书局的,女性书会买悦读纪的……不是这些机构出的书,就总觉得不对。”

        编客支招:关于品牌,菲利普·科特勒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组合,用来识别产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它是卖方做出的不断为买方提供一系列产品特点、利益和服务的保证。由于消费者视品牌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品牌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

        出版方的品牌的确是读者购书的重要理由之一。相应的,出版商也应该珍视自己的品牌、培养和不断加强自己的品牌,宁专而精,勿大而杂。

16 买书不方便

        “我在微博里看到一本书,挺感兴趣的,准备去买。但是那条微博里没有购买链接。我打开京东网,正准备搜索,电话就响了。去接了个电话,QQ上又有人找我,回复了几句,又收了个新邮件,就把买书这事儿给忘了。”

        “看到某本书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到网上去找,还没有开始卖。等它开始卖时,我就已经忘了。”

        “对一本书感兴趣,但是网上没找到,也就懒得去书店找了。一本书而已,对生活造不成多大影响,可有可无,不买也没什么。”

        编客支招:除了极少数刚需图书外,大部分书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买了当然更好,不买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所以。许多人买书,只是在“顺手”时才买。出版人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减少读者买书的麻烦。

        营销微博务必要加上购书链接,让他在动心时鼠标一点就可以方便地买书,而不要延迟。做宣传推广时,要与发行配合好,不要出现货未铺出就超前宣传的现象。

17 图书定价偏高

        “几年前,我看上一本小说,翻翻定价,48元,这也太贵了吧,不买了。”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的确觉得有点贵,就想着等网站有活动时一起买。”

        “一般不会因为定价太高而不买书,但如果该书是再版、多次出版,最新一版的价格升得过于离谱,就不会买这个版本,而去孔夫子旧书店网站搜一本旧版本来看。”

        “现在有许多的史料典籍,定价往往上千元、上万元,实在购买不起。”

        编客支招:我们对2012年的图书定价做过调查。对于大众畅销书而言,30.00元,基本上是读者能够接受的心理价格底线。不过不同的书,心理价格底线并不相同,比如财经类图书可以定价到40多元,而少儿类图书通常不超过20.00元。

        我们通常的定价机制是按照印张、成本核价,但这种做法可能是有问题的。更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读者的购买预期心理来定价,然后由此倒推成本和印张。读者愿意花多少钱买书,就把定价控制在他的意愿之内。

        4月份的《中国编客》有个特别策划《合理提高图书定价的13种方法》,可供各位参考。

18 读者经济紧张

        “年轻时经济紧张,常常有许多书舍不得买,没有办法。现在就好很多,喜欢的书,就直接买了。”

        “在书店里同时看上几本书,预算有限,不可兼得,只好遗憾放弃。我是学生。”

        编客支招:读者没有钱买书,对于出版人来说,真是个最坏的消息。

        相应的对策可能是,针对低收入读者群开发低定价的图书。这类读者对于价格比较敏感,但对于装帧、纸张之类并不太在乎,可以在这些地方降低成本。

        另外,英国法律专业出版公司Sweet&Maxwell的策略可供借鉴。该公司的图书定价很贵,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辅助策略,就是以低价培养未来消费者。该公司提供给法律学生的参考书和课本包括有偿数字信息并不贵,他们的目的是“从娃娃抓起”,把这些未来高薪高消费能力的专业人士培养成他们的忠诚客户。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