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新闻

读者不买书的18个理由:做书一定不能触犯的读者心理学(上)

        买书的理由总是相似的,不买书却各有各的理由。在《中国编客》上做了一个特别策划,主题是《读者购买行为大起底:一千个买书的理由》,由各行各业的购书者谈自己买书的习惯、喜好、途径等,为出版从业者参考。本期就影响读者买书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本书由无数个细节组成,任何一个细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会导致读者流失。那么对编辑的要求就是,必须全面熟悉出版的全部流程,了解读者心理,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做到位。每做好一个细节,书就会好卖一点。

        这18个理由当然不会是读者不买书的全部原因。事实上,读者拒绝购买某本书,是建立在他已经“看见”这本书的前提之上的,更多的时候,读者没有买某本书,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存在,而这本书,很有可能正是他所喜欢的。

1 对作者反感

        “曾经买过某作家的几本书,后来关注了他的微博。怎么说呢……觉得他在微博上的言行实在突破了人类的下限,从此对他无比反感,再也不买他的书了。”

        “自从某大师‘含泪’以后,我就不买他的书了。连带着,他推荐的所有书我也不会买。”

        “某作者我十分喜欢,她的书,我开始是见到必买的。但是买了几本就发现,她有不少书都是拿新作和旧文拼凑起来的,这就让我很头疼。不买吧,还有点新的在里面;买吧,许多文章已经看过了,买了就是浪费。”

       “某作者走红以后,迅速出了许多书,质量却大不如以前。估计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各种瞎对付,也有人说可能是有枪手。反正不管怎么说吧,这都是坏了自己的招牌。我是再也不会去买他的书了。”

        编客支招:我们之所以购买一本书,作者常常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读者对于自己喜欢的作者,是只要见到新书必买的,不管他写的是什么。也正因此,出版商要把作者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注意不要滥用品牌,透支信任度。同时也要维持作者的品牌形象,使其符合目标读者的期待值。

2 推荐者不靠谱

        “我最反感腰封上放一堆名人推荐,各个领域的都有。难道除了名人推荐,就没有别的招了吗?还有,跨界推荐有什么用?拜托,你一商人,就不要掺乎情感界的事了好不好?”

        “看到10本新书,有七八本都是某人推荐,‘腰封小王子’的名头果然名不虚传。但是我也怀疑,他推荐这么多书,自己都看过吗?”

        “最好笑的是,推荐人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还需要加注释说明。这种推荐有什么用?”

        编客支招:名人推荐是包装图书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大众对名人的崇拜来拔高图书的品质,促使读者快速判断并形成购买的有力手段。

        名人代表一定的权威性,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名人荐书可以增强读者对此书的认可度和信赖感,对作品宣传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目前名人推荐已经过多过滥,结果是透支了名人的公信力。现在使用名人推荐需要十分谨慎。名人荐书虽然有用,但也要把握个度,适可而止。

        尽量不要拉不搭界的名人来推荐。不过超级名人例外,他们推荐任何书都是可以的。尽量不要用需要加注释的人来推荐。但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可以例外。不要用可能引起人反感的名家来推荐。名家都是双刃剑,很多读者也许就因为厌恶某位名家,反而不买这本书。

3 读者评论影响

        “买书之前,我通常会去豆瓣、当当网或者卓越亚马逊上看看评论。差评如潮的不会买,但好评如潮的也不会买——因为很可能是被人操控的。”

        “我通常在当当网上买书。买书前一定会看评论。其实倒没有认真看是好评还是差评,而是关注评论数量。评论很少,甚至没有的,原则不买。因为那说明没有多少人对这书感兴趣。有数千评论的,一定是大家关注的。”

        “到网上看一些看过的人的评价。如果负评价是我在意的,或者得分不高,就不会去买了。”

        编客支招:名人荐书现在已经被使用得太多太滥,以至于让人直接无视甚至心生反感,普通读者的读后感,却因其草根性更容易让人信任。大众一般会认为,身份相近的人说的话可信度更高一些。

        在网上买书的读者,也会习惯性地看看评论和评星,网上评论多的图书通常会促进销量--甚至连批评性的评论也是如此。只要不是一边倒的批评就行。

        出版商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在网店和豆瓣上发表评论、评级打分。也可以让作者发动自己的粉丝去做。

4 书名不知所云

        “有本书叫《偷眼泪的天使》,一直以为是本青春小说,所以就没有买。后来无意读了几页,才发现正是自己的茶。这书名太坑爹了。”

        “《人生》,让你想起什么?是路遥的小说吧?但它有个副书名:‘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其实还是挺有卖点的,但这个书名,真是太莫名其妙了。我开始是直接无视,后来看到副书名,才买了。”

        “《战国纵横》,给人的感觉是一本历史社科读物,所以就没有买。后来读客重新出版了这本书,改名为《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我这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鬼谷子的谋略小说。正是我喜欢的,买了。”

        编客支招:书名是最重要的封面文案,也是一本书最重要的卖点。特别是对于作者不够有名的书来说,书名几乎就是最重要的购买理由。

        我们通常以为,书名应该准确地表达出一本书的内容,但这很可能是错误的;书名首要的价值,是传递阅读价值,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也就是说,起书名不只是要考虑内容,更要考虑读者。书名起错了,就直接与读者错过了。

        特别要注意一点,书名不是猜谜语。有人煞费苦心,起一个自以为很有内涵的书名,得意洋洋地以为,读者读完这本书后,就能体会到这个书名的伟大和精妙之处。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绝大多数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书名而非内容。书名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根本不会翻开书来读。

5 封面设计太差

        “一些书我知道内容不错,但是如果封面设计太粗俗,我还是不会买的。”

        “就封面而言,读客的书,我知道也有不少是好书,但是一看封面,就不想买了。”

        “有本职场书,居然用黑色封面,难道是寓意是职场需要厚黑学吗?还有本财经书,用粉红封面!看上去就像是本两性书!”

        “我大爱的某作者,换了新东家,出了新书,封面难看到爆!简直要丑哭了!忍了又忍,还是忍无可忍,不买了!”

        “科幻书设计得跟历史教科书似的有木有!一眼看上去就没有购买欲望了!”

        编客支招:封面不只是包装,更是广告。对于作为商品的图书来说,封面并不只是保护和美观这么简单,它更应该承载的功能,是促进销售。大众图书封面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实用,以好卖为先,其次考虑的才是美观与否。

        但是实用性与美观并不矛盾。在很多时候,实用与美观是可以兼得的。突出实用性,并不是说,封面就应该很难看了做,最起码,在美观方面,也应该及格。太难看的封面,照样会把读者赶跑。

        另外,不同类型的书,官场、情感、财经、悬恐……都有它相应的风格。封面首先要做到“是这一类书”,否则就会错过读者。

        最后还要替读客的封面做个辩解。虽然有人不喜欢读客的封面,但读客图书的销量很大却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出版人就需要放下个人审美的成见,去认真琢磨一下,读客的封面设计到底有什么玄机,何以能卖得这么好。

6 装帧印刷有问题

        “刘震云的某本书,在书店看了头一章就觉着该买,可是书的装帧设计、印刷纸张简直一无是处。心想总会有再版的吧,就一直没买。一年多以后在另一家书店遇到签名本,才买了一本。”

        “你们见过内文字体用小七号字吗?怎么看!眼睛会瞎掉的!”

        “在书店里翻开某本书,行太长了,装订也有问题,你要看完整的内容,就需要用力把书掰开。可想而知,过不了多久这书就会散架。不买了。”

        “书封面用一种奇怪的纸,一摸就留下指印,看着太恶心了。不买。”

        编客支招:通常来说,一本书的内文字体应该用五号宋体,这样“易读性”才最高。如果是给儿童和老年人看的书,字体应该适当再大一点。尽量不要用奇怪的字体。

        在内文版式设计时,要注意留出天头地脚左右边距,需要用力掰开书页才能读的版式无疑是错误的。

        用纸、印刷、装订之类,也都要尽量做好。许多读者对品相是十分在乎的。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