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新闻

读者为什么会买书?编辑应该掌握和利用的11个读者心理

        首先,读者的心理十分复杂,不同的书在寻找该书读者的时候,只要较为充分考虑这一层次的心理,一般来说就够了。随着市场竞争的充分发展,读者的需求、心理应当更加细分,不过,总有一些普遍的心理影响着人们对图书的选择。 
        (一)阅读方便、不累。
        有些书读起来比较费劲,甚至需要查字典解决字词的问题。比如,我们阅读《水浒传》并非本着实用的目的,但是,某出版社前几年根据这类书较多生僻字、词语等特点,推出了“无障碍阅读版”,这种阅读上的实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为读者扫清了阅读过程中需要经常查字典的环节,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十分受到青睐。
        (二)实用价值。
        这些年来,实用图书一直深受读者的青睐。比如健康类、工具书类、学习类等等。讲求实用是读者购书的一大基本心理。所以,在策划图书的时候,即便是务虚色彩较为浓厚的图书,也可以从实用角度出发,产生新卖点。方法简单:提出某一项实用功能,突出、强化它。
        (三)实惠。
        这与价格相关。不过,实惠其实是性价比高的通俗表达,不能简单等同于价钱便宜就好。一本价格价格在50元上下的图书,如果是四色印刷、图文并茂,又可以有一定的折扣,一定可以好卖,因为性价比并不低;但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与普通杂志的厚度无异,即使价格不过10元,也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可,为什么?读者觉得它不够实惠。尤其是图文比例处理不好的情况下,比如过多的插图,较少的文字。这最容易给人造成不实惠的感觉。当然,漫画书除外啦。
        (四)贪多。
        读者购买一本书,总是希望本书的内容涵盖一个领域(本书的主题表达)的方方面面。某个领域,即便它很窄,也不妨碍由它延伸的各个环节,即便只是相关的内容,只要足够全面,就能撩动读者的购买之心。这似乎也是冠以“全”这个字眼的书较为好卖的缘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做多、较为全面,但是总体上不深入、不透彻,一旦本书给了读者较为粗放、粗糙的感觉,就妨碍它购买,因为档次不高了。
        (五)权威。
        越来越多的读者青睐专家(真正的专家)所出版的内容,他们希望持有权威专家的精神资源,并像专家一样思考这个世界,即便是与之工作生活毫不相关的专家,也有被青睐的趋势。当然,这与经济、社会等大环境、概念息息相关,比如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不久,相关的经济学专家出版的图书大受欢迎,因为普通人想知道到底金融危机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它将持续多久?等等,总之,透过权威专家的作品,普通人可以知道这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权威也包括出版社的自身品牌,有的读者比较挑剔,往往对非某某出版社(书局)的某种书持有偏好,对其他出版社(书局)的同类产品不屑一顾。不过,出版社根据自身的优势,完全可以制造权威感。
        (六)经典。
        经典图书是经过时间检验永不过时的东西,虽然什么是经典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不去定义,我们也都知道。只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适当的时间段推出经典图书的新版,往往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七)手感。
        手感这东西非常重要,一本书如果内容很好、封面也不赖,但是放在手里手感较差,过轻则显得没有分量,过重则造成了阅读的不便。当然,造成手感不佳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封面太滑,放在手中容易脱落;所用纸张、印刷效果均较差,都会造成手感上甚至心理上的排斥感。
        (八)炒作过度,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这里的炒作仅就图书产品自身来说,比如有的书在形式上达到了炒作的极致,竟安排了十几位所谓专家进行推荐,每个人写上一两句赞扬的话。要知道,如果所请名人、专家的分量足够重,则不必数量过多。过多的炒作可能造成一定的反感,读者觉得都是虚假的(当然未必是虚假的)。
        (九)行间距过大、行间距过密;字体过大、过密等都是失败作品。
        有些书因为内文文字不多,就依靠拉大行间距的方法来处理,其实,一旦造成行间距过大的感觉,读者就会觉得太不实惠啦!这件事就是在骗人嘛!还有类似行间距过密,让读者看着很累,或者文字过大、过密,和一般图书的阅读效果相比,反差较大,则被读者判定为失败,很难引发读者的持有欲望。
        (十)出版社与出版的产品有错位感。
        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方向,但是,为了生存,不少出版社跨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错位感。读者会从出版社的名称上判断该社的内容方向,并形成与之相关的类别感,有些口径狭窄的出版社为此十分苦恼,建议充分考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控制产品线。
        (十一)不伦不类。
        这是指图书的自身身份问题,即有的书从名字上判断属于某某类,但是从封面等整体效果看,它似乎不属于该类。比如一本心理学的普及读物,封面设计上给人以礼品书的感觉,就是失败了;一本教育用书,给人以社科类图书的感觉,很难令读者认同。当然,这并非绝对。不过,随着读者购书心理的成熟,他会越来越挑剔一本书的身份。如果其身份和读者头脑中的类别印象形成了错位感,其销售必然受到影响。
        实际上,读者的心理是复杂的、微妙的,在策划的过程中,应该不断体会读者见到成书面貌之时的心态,是匹配读者心理还是被读者忽略?我们应该避开令读者讨厌的形式、尽量讨读者的欢心,惟有如此才能促使读者购买。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