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新闻

看点:长江社是如何坐定文艺社头把交椅的?

        在没有一本教材教辅的情况下,却逆风飞扬,连续六年保持25%的复合增长率,不断斩获经济效益和社会荣誉,长江社究竟是如何创造这一系列经营“奇迹”,又是如何坐定文艺社头把交椅的?

        2006年5月,上海某报刊出《书业滞涨引发入不敷出,一家名出版社面临倒闭危机》的重磅文章,说国内某知名出版社即将倒闭,引起轩然大波。该报虽没有直接点名,但业内人一看,就知道说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长江社)。一时之间,长江社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真有点风雨飘摇之势。

        然而仅仅3年之后,2009年长江社就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出版社;2011年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13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称号。至于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图书奖项,长江社也屡有斩获。

        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纸质图书连续多年低迷滞涨的情况下,在没有一本教材教辅等政策性产品的情况下,长江社逆风飞扬,连续6年保持25%的复合增长率——2014年社本部的销售码洋突破2亿元大关,营业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据开卷数据显示,长江社连续5年高居全国文艺图书市场占有率首位。由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良好表现,长江社连续三年获评长江出版传媒最高奖——卓越团队奖。

        一家一度被媒体唱衰的出版社是如何创造这一系列经营“奇迹”的?带着好奇,记者采访了作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物”之一的长江社社长刘学明。

        一、破困局:思路决定出路

        初见刘学明,他跟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文质彬彬,眉毛浓重,文人的儒雅中透出一股子企业家的干练与自信。

        刘学明自豪地告诉记者:“长江社创立于1955年,到今年已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历史悠久,却并不显老气,更没有暮气,而是富有朝气和锐气。正是这种朝气和锐气,使长江社能够永葆青春,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佳绩。”

        “选择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刘学明引用了一句看似有点俗套却不乏真理的话来解释长江社这些年的发展。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刘学明进入长江社做编辑,3年后被调到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一干就是7年。

        2004年10月,局社分家,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成立。刘学明毅然决然选择了“要做点实事”,要求回到出版一线。“有点理想主义,甚至有点天真。”谈及那次选择,刘学明说道:“不过,我并不后悔。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若不能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实在枉过一生。”

        2005年7月刘学明出任崇文书局社长,2006年10月又一纸调令被任命为长江社社长,那一年他37岁,正值少壮之时。“那真是受命于危难之际,长江社当时可谓内忧外患。”长江社的总编辑尹志勇不无感慨地说,“当时长江社的经营面临很大困难,退货率高居不下,库存积压严重,出版社当时经营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谈起当年的风波,尹志勇客观地说。

        当被问到长江社是怎样走出困境时,刘学明的回答多少有些平淡:“刚上任时,我们并没有搞一些翻天覆地的大动作,而是从着力解决主要问题入手。针对‘退货率高,出版效率低’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路,比如在选题上‘畅销+常销’的思路,在经营上‘三控’的思路,在机制上绩效优先的思路等等。这样做了几年,慢慢就有了一定起色。”

        “其实开始几年是很难的。”刘学明感慨地说,“2007年到2009年,我们社本部的码洋一直徘徊在7000万元左右,7000万仿佛就是一个瓶颈。但2010年之后,发展开始提速,1亿突破了,1.5亿突破了,2亿也突破了。好像并没有费多大力气,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思路对了,慢慢地做,一步步积累,编辑能力提升了,发行能力提升了,全社的综合竞争力自然上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思路。”

        二、打基础:坚持“内容为王”

        长江社的思路究竟是什么?刘学明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内容为王。”

        刘学明认为,内容选择和内容提供是出版社最大的优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出版社没有资金优势,更没有技术优势,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内容选择和内容提供。

        刘学明进一步解释道,越是数字化时代,越能凸显出版社的价值;纸书不会消亡,而且从长江社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看,纸书仍然有巨大的生存空间。所以长江社这些年重点做了一件事:坚持做内容,坚持做纸书。

        那么如何做好内容呢?刘学明对长江社的做法作了具体解读。

        1、在选题思路上,坚持“畅销+常销”的出版思路。

        “我们以前做文学书有一个误区,一味强调原创,不注重产品的积累。原创做好了容易出影响力,但凡事过犹不及,若一味地做原创、盯畅销书,往往会带来高退货、高风险。所以在抓畅销书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常销书的积累。无畅销书不活,出版社没有畅销书就会没有生气与活力;无常销书不稳,没有大量的常销书做支撑,出版社就会底盘不稳,就会起伏波动。”刘学明说。

        据记者了解,长江社每年都有多种畅销书热销市场,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中国英才家庭造》《潜伏在办公室》《圈子圈套》到《益往直前》,一本本畅销书极大提高了长江社的社会影响力,也拉动了一般图书的销售。

        同时,长江社通过多年的积累与整合,推出了数百种常销图书,如“世界文学经典文库”、“名家散文经典系列”、“名家名作精华本系列”、“现当代长篇经典系列”等。

        这些套系都是社长总编工程,由出版社整体策划,编辑负责做原创书、畅销书,社长总编负责打基础、管长远的常销书,效果非常好。长江社每年图书重印率高达60%,正是得益于这些常销书的贡献。

        2、力推“名人书”是长江社在选题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希望出尽天下名人书,这是长江社的一个梦想。”言及于此,刘学明满怀憧憬地说。

        谈到名人书,如果不了解底细,业界对长江社的印象往往简单地流于“金黎组合”制作的名人书。事实上,长江社的名人书,并不仅仅依靠长江新世纪制作,社本部也出版了大量名家作品。

        60年来,名人书一直是长江社的一大特点,长江社也一直非常重视与不同时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诗人、学者以及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界名人合作,既看重名人的新作,也看重名人的旧作。

        知名作家莫言、苏童、余华、余秋雨、二月河、方方、池莉、刘震云、王蒙、王小波、顾城、海子、舒婷、严歌苓、陈忠实、周国平等都是长江社的作者;社会公众名人白岩松、陈鲁豫、水均益、于丹、冯小刚、冯仑等也都与长江社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3、在经营思路上,长江社以降低退货率为中心,坚持“三控”,即控制首印,控制首发,控制重印。

        刘学明解释说,首印要科学,印的太少利润摊薄,印的太多则会形成库存。长江社采取的是相对谨慎的策略,宁可少赚,不愿多赔;首发要适当,不能铺得太满,铺得太满容易盲目重印。重印也是采取谨慎原则,很多书本身是赚钱的,问题往往出在重印环节。“2014年,我们发货突破2个亿,退货率却只有12%,这说明我们降低退货率的策略是有效的,进而使出版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敢创新:率先试水混合所有制

        在经营机制创新上,长江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年前,长江社在老社长周百义的带领下率先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了严格的绩效挂钩、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这套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正是这套制度,锻炼了出版社的市场能力,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编辑、发行人员。长江社还十分注重为优秀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社里有个编辑叫沉河,是个诗人,很能干,长江社就发挥他的特长,以他为负责人,成立了长江诗歌出版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专门出版诗歌的特色出版机构。2013年,诗歌中心出版的《中国新诗百年大典》(30卷),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分别获得第六、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云南记》《个人史》,亦出自诗歌中心。目前,诗歌中心每年出版各类诗歌图书100多种,不论是讲数量还是讲质量,都俨然堪称中国最有影响的诗歌出版品牌。

        在出版界,人所皆知,长江社有一个体制外改革的成功典范——“金黎组合”。2003年,在国内以出版畅销书闻名的“金黎组合”带领他们的团队加盟长江社,成立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率先将混合所有制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入出版界,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一次“黄金合作”。

        十几年来,新世纪公司从最初的50万元资金投入,到现在实现年均销售码洋1.5亿元,净利润2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新世纪公司先后打造了《我把青春献给你》《狼图腾》《蜗居》《亮剑》《血色浪漫》《幸福了吗》《小时代》等超级畅销书。“长江社与金黎组合的合作,是中国出版界国有与民营合作成功的典范,合作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借力,共同提升了长江社的品牌影响力。”刘学明如此评价。

        2012年8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又与北京时代华语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长江时代图书有限公司,推出了《余秋雨文集》《本色》《王小波全集》《立》《罗辑思维》等优秀畅销书。

        可以说,在新市场形势下,长江社这种跳出体制圈,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和尝试出版业混合所有制的举措颇为大胆并具有创新意识,这也使长江社在出版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四、有情怀:做有尊严的出版

        跟刘学明聊天,可以发现他不仅具有企业家的精明和务实,还具有文化人的追求和情怀。在谈话中,他反复提到要做有尊严的出版。

        “我们在出书方面,有两个‘不出’:一是不出教材教辅,二是不出坏书。”

        不出坏书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不出教材教辅书?记者好奇地问。要知道,教材教辅仍然是出版业的生命线,全国80%以上的出版社都依靠教材教辅生存。长江社多年坚持不涉足教材教辅,原因何在?

        “非不能也,实不愿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太难了,我们不想凑那份热闹。”刘学明说,“再者,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做教材教辅效益固然好,但严酷的市场环境往往让出版人斯文扫地。完全把出版社放在市场中去竞争,道路可能更艰难,风险可能更大,但更有乐趣,更有成就感,也做得更有尊严!”记者了解做教材教辅的甘苦,对他的说法心有戚戚,也增添了对长江社的一份尊敬。

        “做有尊严的出版,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的产品必须是有品位的、正能量的,而不是媚俗、低俗、血腥暴力的,不能唯利是图,什么钱都赚。我不敢保证长江社的产品本本都是精品,但我敢保证,我们出的每一本书都不是坏书,不是恶俗暴力的东西。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理念,而是我们几代长江人坚守的经营之道。作为老牌文艺出版社,我们坚守主流文学价值,秉持‘大众文化、精英趣味、百姓情怀’的出版理念,绝不做导向不好的书,绝不做急功近利的书,坚持只出好书,靠产品说话,坚持做一家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出版社。”刘学明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在海南书博会参加莫言新书《盛典——诺奖之行》发布会时评价长江社说,它是一家“重品行的出版社”,是“出好书面对市场的出版社”,这和刘学明的自我期许不谋而合。

        五、谈未来:梦想总是要有的

        谈及长江社的未来,刘学明不动声色地说出一句充满豪气的话:“当然,对未来我们也还是有些想法的——就像马云说的,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十三五期间,长江社将按照集团公司董事长潘启胜提出的“融合发展,模块化管理”的思路,致力于把内容优势放大,在把纸书做好的同时,适度往产业上下游延伸,一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适当地向影视、作文培训等产业链上下游延展。现在,长江社正积极按照集团化的方向进行业务布局,“我们希望可以组建长江文艺出版集团——事实上,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成立集团的条件。”

        目前,长江社的出版格局已形成了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态势。除了社本部,在北京,有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长江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在武汉,有以少儿出版为主的子公司——天一公司和一家作文培训机构——佐乐米作文培训公司。此外,长江社还在积极酝酿成立一家数字出版公司和一家文化服务公司。

        说到长江社正在展开的发展蓝图,刘学明一改一贯的沉稳和从容,显得有些兴奋。从他坚定而充满自信的眼神中,记者清晰地感觉到,一家有追求、有品格,又富于创新意识和改革胆识的文艺出版集团已然呼之欲出。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