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新闻

甲骨文出版品牌何以快速脱颖而出?

         甲骨文以西方学术经典和学术畅销书为主打产品,比起严肃的学术著作,其作品既有学术含量又好看易读,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部机制改革后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甲骨文”是2013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全新打造的译著品牌。社科文献出版社是专业学术出版,追求学术水准,但太专业,大众读者读起来很吃力,不易推行市场化。甲骨文以西方学术经典和学术畅销书为主打产品,比起严肃的学术著作,其作品既有学术含量又好看易读,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部机制改革后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典范。短短两年,在业界得到诸多认可,被《中华读书报》誉为国内引人瞩目的学术出版新锐,新京报也评其为年度出版品牌。目前已出31本。

       要说甲骨文,不得不提背后的团队。这是个很年轻的团队,最初建立时由段其刚、董风云、冯立君3人组成,平均年龄33岁。

       当时他们都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编译中心工作,3人有共同话题和共同爱好,他们觉得图书市场上好书很多,但冠有品牌的图书偏少,特别是社会科学图书。因此他们想尝试既有学术含量,又能让大众接受的图书形式,这才有了“甲骨文”。

       为什么叫“甲骨文”,董风云说:“甲骨文的英文Oracle有‘神谕’的意思,体现着道义与法则,希望通过持续的学术出版,在市场中树立起一个新的法则。”这表现在出版中,就是不迎合读者的需求,只做自己认为好的书,在得到读者认可的同时,引领读者,培养他们对相对学术、人文思想层次较高的书的阅读兴趣。

       也因此,甲骨文的选书标准一开始就很明确,做社科类和人文学科译著,着重那些写得非常精彩的大众学术书,或已成为经典的学术书。选书的时候一般会参考很多国内国外的评价,然后整个团队对内容做预先估计,决定是否出版。

       一、选题:不太被看好,但有料

       这个只有3个人的团队,是怎么在两年时间里发现这么多好选题?

       究其原因,首先,虽然甲骨文只有3个人,但真正是作为一个团队在运作,不像很多品牌,编辑各有各的喜好,各出各的书,甲骨文的每个选题都是经过团队集体讨论决定。

       其次,甲骨文主要做外版翻译书,英文图书在全世界图书市场占三分之二,好书非常多,好的选题也很多,关键是能不能发现,并把它们包装、制作出来。而甲骨文团队对于图书选题的把握和预判,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读者的希望。他们的书都是不太被看好,但特别有料的书。

       比如《地中海》史诗三部曲,国内对于中世纪、军事历史类图书不太关注,当时这套书向很多出版社推荐过,但国内编辑认为太小众,没有出版,甲骨文做出来后市场反响却很好。

       再如《天国之秋》,作者裴士锋是一个年轻学者、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并不知名,但这本书的选题很有趣,讲太平天国,他们认为,这种由外国人写中国历史的书,注定会有很多争议,而且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学生。因此,在英文版还有半年上市时甲骨文签下了中文版权。果不其然,英文版出版后,获得了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中文版在国内也收到很多好评和奖项,这说明他们对图书的预判很准确。

       二、让读者认识到这是一本好书

       作为一个新尝试,甲骨文怎样在读者中建立知名度?

       董风云说,系列很关键,要源源不断推出高质量读物。在其他行业里,品牌的意识早就兴起,在图书行业,虽然早有丛书,但特色不够明显,近几年来,国内出版开始重视品牌,理想国、汉唐阳光、中信等都是品牌出版。

       在形式上甲骨文图书力求好看,让每本书都达到最好状态,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开本、封面、字体,扉页、衬页、版式等在一开始就和设计师做好沟通,虽然每本书的设计不一样,但给人的感觉这就是甲骨文的书。

       在营销上,除了传统的营销渠道,也重视新媒体营销渠道,包括微博、微信推广。他们笑言,“我们没有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之分,无论在公交还是哪里,随时关注媒体、公众号上的反应,及时反馈,与专业媒体进行交流。”其实方法并不新鲜,对互联网的运用也没那么成熟,而且甲骨文的微博,没有加V,也没有多少粉丝。能在读者中传播开来,段其刚表示,关键是选题足够好,在这基础上,才能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甲骨文每做出一本书,会尽最大可能让更多人知道,“也许读者对这本没有多大兴趣,但也能认识到这是一本好书”,是他们追求的效果。

       三、品牌立身与发展

       段其刚说,在传统出版机构里做品牌,品牌能够起得来,是因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给了施展平台,社里允许尝试新事物,允许出错,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这种依托传统出版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尝试,有优势也有局限。优势是可以依托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平台,社科文献社在学术类图书里已形成品牌,在这个基础上,甲骨文的书很容易被原来的读者群接受,再扩大,迅速树立起品牌。

       局限是很多地方不如民营公司灵活,比如在选题环节,选题论证机构常会考量选题是不是符合原来的出版定位,盈利能力如何等问题。在出货环节,民营公司在折扣率、成本上控制得很好,传统出版机构却是按照整个出版社的框架在做。在发行环节,社科文献社是面向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等专业机构,而甲骨文更大众,个人读者更多。当读者不一样时,发型渠道也会不一样。这些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甲骨文成立不到3年,结构、人员都相对简单,暂时没有遇到太大问题。但既然是一个品牌,就要考虑长远发展,现在品牌的出版业务,从选题策划、设计排版到营销发行,全部都由3个人跟进,他们认为这是不够专业的地方,一些环节应该由专业人员操作;再者,随着规模的扩大,怎样与传统业务分割也是将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进入第3年,甲骨文团队迈上一个新台阶,由3个人变成6个人,也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2015年,甲骨文会在选题宽度、广度上进行拓展,在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呈现更多套系,出版40-50种图书,比2014年翻一番;与更多新媒体行业内资源进行合作,比如与“罗辑思维”合作,做独家定制版;继续托管发行和营销渠道,寻找合作对象;尝试做国内学者、文化人的书。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