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主页 > 图书分类 > 文化典籍 > 名师解读: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

作 者:鲁迅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3-01-01
装帧:平装
ISBN:9787540324735
所属分类:名师解读: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
定 价:¥24元
会员价:¥ 24元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收入回忆性散文10篇,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最初发表在《莽原》上,总名为《旧事重提》。这些是鲁迅“想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的作品,题材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是鲁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忆写:豢养隐鼠的惊喜、百草园里的生趣、听祖母讲故事的迷恋、观看《二十四孝图》的迷惑不解、期盼看五猖会的焦虑、父亲为病魔所折磨的苦痛、离乡去异地求学的经历、在日本留学生活的艰辛、回国后辛亥革命中的失望,等等。在对孩提时代生活的回忆、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回溯、对亲朋好友往事的忆写、对故乡民俗风情的描述中,呈现出鲁迅情感的另外一面:对于童年生活的珍爱,对于坎坷人生的珍重,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对于乡土之情的珍惜。它含蓄、自然、朴实的笔调背后充满温馨的柔情,蕴涵着万千情思,展示出一位有情有义的鲁迅形象,令人百读不厌。  
        《呐喊》作于1918年至1924年间。这个时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较之“洋务派”“维新派”更高的历史层面上,更全面、更深刻地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进行历史反思并进而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一次伟大的文化运动,是中国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思想运动。其核心是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鲁迅的《呐喊》正集中体现了这场文化革命的要求和历史特征。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并成为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作者把它取名为《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呐喊助威。它所展示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奠定了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的文学旗手地位。

版权所有 崇文书局 技术支持 长江数字 我要投稿

地址:中国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268号省出版文化城C座11楼 邮编:430070 站长统计